陳麗桂 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
經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處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陳麗桂教授,研究先秦哲學、兩漢學術、黃老思想、出土文獻思想研討,近二十年。 曾在本會,演講『道文化-道學、道術、道教系列講座』,本次講座網羅國內各知名大學文史哲系所內專研道家文化的頂尖教授群,從各層面剖析道家文化在現代社會應用的諸多面向,其教授群陣容之龐大與講題切入點之精深與廣博,皆屬國內難得之組合!系列講座,反應熱烈,場場爆滿,更是大家期待的系列講座之一。
從出土簡帛文獻看戰國楚道家的道論及其相關問題
——以帛書〈道原〉、〈太一生水〉與〈亙先〉為核心
陳麗桂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前言
近二、三十年來,因著先秦尤其是戰國楚地儒道古佚文獻的相繼出土,揭開 了戰國楚學的神祕面紗。尤其是伴隨著簡帛《老子》的出土,流傳於戰國楚地的 道家古佚文獻也逐一面世。從馬王堆帛書〈道原〉、郭店竹簡〈太一生水〉,到 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竹簡〈亙先〉,一再地說明了戰國時期楚地道 家學說的多面性與多元發展。仔細比對其中相當於「道」之類始源觀念之推衍, 較之長年以來我們所奉以為道家學說圭臬與準據的《老子》思想理論,可以相當 程度地看出,戰國時期流行於楚地的道家學說之豐富內容與焦點論題。以下我們 便以上述三篇出土簡帛文獻為例,來論證這些課題 。
以下所引論三篇戰國楚文獻分別依據:長沙馬王堆出土《黃帝四經》,收入《帛書老子》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年),頁235-23 、荊門市博物館編著:《郭店楚墓竹 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年),頁 23- 2 、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 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頁2 5-300。
一、前提——戰國楚道家之作
有關這三篇出土文獻的寫作時間、地點與學派歸屬問題,是本文所要先行確 定的問題。馬王堆帛書〈道原〉與帛書《老子》及〈經法〉等其他三篇黃老帛書 合置一匣,被視為黃老合卷的明證。其與〈經法〉等三篇,並被唐蘭斷為即《漢 志》道家類所錄《黃帝四經》,則其所代表的,應是黃老道家的道論。其與〈經 法〉等其他三篇黃老帛書的寫作時間,說法雖然相當紛歧,或春秋末、或戰國中 前期、或戰國中後期,或戰國末到秦漢之際,要皆與戰國脫不了關係,因歸之為 戰國之作。至其寫作地點,則〈道原〉有齊、楚二地之說的不同,然〈道原〉出 土於長沙馬王堆楚墓,從其相當程度鋪衍的表達形態,及稍後另一楚人之作《淮 南子.原道》與之類同的情況看來,其為楚人之作的可能性相當大。〈太一生 水〉出土於湖北荊門郭店村戰國楚墓群,其寫作時間與地點推斷為戰國楚地應是 合理的。〈亙先〉雖購自香港的古董店,根據相當可靠的非正式消息顯示,其出 土地和郭店楚簡相去不遠,應可視為楚人作品。至於學派歸屬問題,則帛書〈道 原〉和〈經法〉等其他三篇黃老帛書既被認定為戰國黃老帛書,其為道家作品自 無庸置疑。〈亙先〉大抵也被推為道家作品,應無疑議。〈太一生水〉問題稍為 複雜,一般推定為道家之作,李學勤謂其受數術家影響,與之淵源深厚;丁四新 謂其前半與後半係不同的兩篇,前半叫〈太一生水〉,是陰陽家之作;蕭漢明也 認為是陰陽家之作。但其實全文思想論題前後相關,後半「天道貴弱」、「不思 相尚」等思想其實很難和道家思想完全擺脫關係,眾人因仍歸道家之作。先確定 了三篇屬於戰國楚道家之作的基本立場之後,才能推衍此下的論述。
二、簡短的篇幅與兩階段的論述
首先,就表面的形式看來,不論帛書〈道原〉、〈太一生水〉,還是〈亙 先〉,篇幅都不大,長短相去並不遠。〈道原〉約四百六十多字;〈亙先〉則有 十三簡,共五一○字,都是簡短小篇;〈太一生水〉有殘,稍短,現存約三二○ 字,然就其最完整之第一簡看來,也有三十字,次完整的第三、五兩簡也有 二十七—二十八字,而〈太一生水〉共十四簡,若以二十八字為準,則十四支簡 原先或許也有四百多字,三篇的篇幅其實是差不多的。其論述層次也頗相似,基 本上都分兩大部分:前半或鋪寫道的本體性質,或論述創生;後半則涉人事名、言之應用範疇,而以聖王(或聖人)之政事為歸趨。
摘錄自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二十九期
按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